编者按
近视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亚洲地区。0.01%阿托品因其可接受的近视控制疗效及轻微的副作用,在指南中被推荐用于特定人群。然而,其临床疗效仍是争论焦点。
近期,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魏瑞华/杜蓓教授团队(第一作者贺美男医生)在《Ey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讨了0.01%阿托品不同用药频率(每日两次vs每晚一次)对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研究共纳入70名年龄在6-13岁、屈光不正度数为-6.00D至-0.75D的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晚一次(QD组,34人)和每日两次(BID组,36人)治疗,为期一年。研究主要终点为1年后受试者眼轴长度(AL)的变化。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与每晚一次给药相比,每日两次给药能显著增强对眼轴增长和等效球镜度数(SE)进展的控制效果,且未增加调节功能异常、泪液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风险。具体而言,从12个月随访期内眼轴长度(AL)的变化可看出,强化给药方案能显著减缓近视进展,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BID组的平均眼轴长度(AL)增长值显著小于QD组(0.21±0.18mm vs 0.32±0.14mm),眼轴增长幅度减少34%。
在减缓等效球镜度数(SE)进展方面,BID组的效果比QD组高53%——两组的平均SE变化分别为-0.31±0.50D(BID组)和-0.66±0.37D(QD组)。
两组间调节幅度、泪膜稳定性、眼压等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暗视下瞳孔直径(PD), BID组增加更多(0.65±0.63mm vs 0.27±0.69mm),但在明视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研究作者指出,QD组的屈光度数进展(-0.66±0.37D)和眼轴长度增长(0.32±0.14mm),与 ATOM2研究的第二年结果高度一致;而BID组的近视控制效果更显著,其等效球镜度数(SE)变化(-0.31±0.50D)和眼轴长度(AL)变化(0.21±0.18mm),与LAMP研究中0.05%阿托品组的效果相当。
对于每日两次给药方案,增加低浓度阿托品的给药频率(而非提高浓度),可增强其疗效。此外,每日早晚两次给药的方案,在减缓近视进展方面的效果优于每晚一次给药方案。尽管这种疗效增强的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作者推测阿托品在全天内更持续地存在于眼部,可能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两组受试者的安全性指标(如调节幅度、泪膜稳定性、眼压)无显著差异,尽管BID组的暗视下瞳孔直径增加幅度更大,但该差异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且明视下瞳孔直径未出现类似变化。此外,在3个月随访时,BID组报告轻度畏光和近视力障碍的情况更频繁,但这些症状均为暂时性,未对日常活动造成限制。两组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也无显著差异。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与每晚一次给药相比,0.01% 阿托品每日两次给药能显著增强对眼轴增长和等效球镜度数进展的控制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研究作者强调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对象仅为中国人群,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对更广泛人群的适用性;1年的随访期不足以全面了解增加给药频率的长期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解决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纳入样本量更大、种族更多样的人群,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并延长随访期,以监测阿托品对近视进展和眼部发育的长期影响,直至受试者成年。
期刊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3-025-03964-2#Sec12
引用文献: He M, Zhang Z, Tong L, et al. Twice versus once daily application of 0.01% atropine for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ye. October 1, 2025.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