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张钰教授团队发表于《Contact Lens & Anterior Ey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采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RT)技术,对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在150°视野内的周边视网膜相对离焦状态,并评估其与近视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首次呈现了典型近视性离焦环的完整水平分布图,并定义了离焦环相关的位置和形态参数。研究发现,眼轴增长率与离焦环外径、离焦环宽度呈负相关,与最小离焦距离、离焦环内径呈正相关。最小离焦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离焦偏心程度:即偏心度越大,最小离焦距离越小,眼轴增长越缓慢。

研究方法
研究对48名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进行了广角(150°视野)相对周边屈光度(RPR)和眼轴长度测量。关键周边屈光参数包括最小离焦距离、离焦环外径、离焦环内径、离焦环宽度及视网膜相对离焦量(RDV)。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眼轴增长速度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对预测眼轴增长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基于周边视网膜离焦参数。
注: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
研究结果
佩戴角膜塑形镜(OK 镜)的儿童可观察到近视性周边离焦,离焦环平均内径偏心49.30°。
眼轴增长率与离焦环外径和离焦环宽度呈负相关,与最小离焦距离、离焦环内径呈正相关。因此,内径越小,眼轴增长越缓慢,这表明光学区更小的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更有效。
偏心53°、45°30°~45°、45°~53°区域以及视网膜鼻侧和颞侧的相对屈光度均与眼轴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
年龄、基线眼轴长度、离焦环宽度、最小离焦距离及相对离焦量(偏心45°~53°)是多变量预测模型中的五个预测因子。
结论
综上,佩戴角膜塑形镜可诱导产生近视性周边离焦。离焦环宽度越大、离焦环越靠近黄斑区、相对近视性周边离焦程度越高,眼轴增长量越少。周边离焦参数结合年龄及基线眼轴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眼轴增长情况。尽管该研究未确立因果关系,但研究团队表示,以上发现表明优化角膜塑形镜设计应注重创造更宽、更靠近后极部的视网膜离焦区域,以提升近视控制效果。
研究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对估算眼轴增长率具有中等预测效力,这可能为临床实践中个体化近视控制策略提供支持。该预测框架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早期预测治疗反应;若预测结果不理想,可考虑及时调整镜片设计或增加低浓度阿托品治疗,以最大化近视控制效果。这种预测方法凸显了未来更精准、个性化近视管理策略的潜力。未来研究应纳入多中心队列、更大样本量及更长随访时间,以验证并完善当前的预测模型。
期刊来源
https://www.contactlensjournal.com/action/showCitFormats?doi=10.1016%2Fj.clae.2025.102517&pii=S1367-0484%2825%2900151-1
引用文献
Mandantuoya, Ao M, Zhang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peripheral refraction and axial length elongation in myopic children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es using a novel wide-angle multispectral refraction topographer. Cont Lens Anerior Eye. October 13, 2025.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