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冯学峰团队:筛查路径优化与终身随访体系
冯学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带领的ROP诊疗团队,建立了一套基于风险分层的筛查-干预-康复闭环体系:
1. 筛查路径创新
高危儿“1-2-4”法则:
1次初筛:矫正胎龄32周(或出生后4周)
2级预警:
黄色预警:1区无血管区(复查间隔1周)
红色预警:pre-plus病变(复查间隔72h)
4类终止标准:
视网膜血管化完成(达锯齿缘)
矫正胎龄45周无病变
病变完全退化后12周
接受治疗后稳定≥6月
家庭参与式筛查:
培训家长使用智能手机眼底镜(Neo) 居家监测
异常视频上传云端,AI初筛敏感度91%
2. 康复管理策略
屈光矫正时间窗:
首次验光:矫正12月龄(无论是否治疗)
近视预防:户外活动≥2h/天,阿托品0.01%滴眼(近视进展>0.5D/年)
弱视干预阶梯:
光学矫正(全矫配镜)
单眼弱视:健眼遮盖2h/天
双眼弱视:交替遮盖+视觉刺激
成效:该体系使5期ROP发生率下降76%(北医三院2018-2025年数据)。
二、梁建宏团队:抗VEGF治疗的中国方案
梁建宏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眼科学组组长)主导的多中心RCT(2024)奠定抗VEGF治疗循证基础:
1. 康柏西普 vs 激光光凝的里程碑研究
研究设计:
3中心(北京、广州、西安)RCT
纳入170例Ⅱ区3期+ROP
随机接受0.25mg康柏西普或激光治疗
24周结果:
2. 操作规范“五步法”
梁教授团队创立标准化注药流程:
体位:仰卧位,头偏健侧(避免药物流向黄斑)
麻醉:丙美卡因表面麻醉+球周0.5%罗哌卡因0.5ml
定位:角巩膜缘后1.0mm(≤32周)或1.5mm(>32周)
注射:30G针头,斜面朝向玻璃体腔,缓慢推注≥10s
压瘘:棉签按压穿刺点20s
三、仝桂平团队:危重症ROP的床旁救治
仝桂平教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在危重症ROP治疗中实现技术突破:
1. NICU内多学科协作(MDT)救治流程
针对无法转运的重症患儿(如机械通气中):
术前评估:
儿科:维持SpO₂>92%,MAP>30mmHg
麻醉科:瑞芬太尼0.1μg/kg/min+右美托咪定0.2μg/kg/h
术中监护:
便携式血氧/ECG监测
暖风机维持体温≥36.5℃
手术操作:
限时≤15分钟
RetCam引导下注药(避免晶状体损伤)
2. 救治成效
32例机械通气患儿成功实施床旁注药
100%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低氧/低体温事件)
28例(87.5%)病变完全消退
四、诊疗共识精要:2023版更新核心
1. 治疗方式选择原则
首选抗VEGF:1区病变、后2区伴Plus病、A-ROP
首选激光:2/3区广泛无血管区、已有纤维增生
联合治疗:抗VEGF后复发+纤维增生
2. 复发病例处理规范
早期复发(<6周):补充同种药物
晚期复发(>6周):
改换药物(如雷珠→贝伐)
或激光治疗
3. 全身安全性质控
避免双侧同期注药(间隔≥48h)
血清VEGF监测(注药后24h/72h)
神经发育评估(校正6/12/24月龄)
专家金句:
“抗VEGF治疗不是激光的替代,而是针对特定病变的优化选择——梁建宏”
“ROP救治的黄金法则: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治疗正确的病变——冯学峰”
参考文献来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OP团队规范(2025)
梁建宏团队抗VEGF研究(JAMA Ophthalmol,2024)
仝桂平团队NICU救治案例(青岛妇儿医院,2025)
中华医学会ROP治疗共识(2022)
冯学峰筛查路径优化(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
梁建宏操作规范(人民眼科前沿,2024)
仝桂平MDT模式(青岛新闻,2025)
危重症床旁治疗(凤凰网青岛,2025)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
康柏西普vs激光治疗RCT(JAMA Ophthalmol,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