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保温箱里,那些提前来到世界的小生命,除了呼吸、喂养等问题,他们的眼睛也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威胁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简称 ROP)。这是一种仅发生在早产儿或低体重儿身上的眼部疾病,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导致视力损伤甚至失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为早产宝宝的视力健康筑起防护墙。
一、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早产儿未发育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在出生后出现异常增生和发展,进而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的视网膜血管从孕 16 周开始发育,到孕 36 周左右基本完成。但早产儿由于提前出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尚不完善,出生后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血管发育过程出现 “紊乱”,从而引发病变。
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医学上将 ROP 分为 5 期:
1 期:视网膜周边部出现分界线;
2 期:分界线隆起,形成嵴;
3 期:嵴上出现异常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
4 期:部分视网膜脱离;
5 期:全视网膜脱离,这是最严重的阶段,往往预后较差。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情况称为 “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病变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哪些宝宝容易被 ROP “盯上”
并非所有早产儿都会患上 ROP,以下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出生胎龄
胎龄越小,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胎龄小于 28 周的早产儿,ROP 发生率可高达 60% 以上;胎龄在 28-32 周的宝宝,发生率约为 30%-40%。
(二)出生体重
体重越低,风险越大。出生体重小于 1500 克的早产儿,尤其是小于 1000 克的超低体重儿,ROP 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三)氧疗因素
氧气是维持早产儿生命的重要支持,但不当的氧疗却是 ROP 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过去,由于对氧疗与 ROP 关系认识不足,曾有较多因过度氧疗导致 ROP 的案例。如今,随着医学的进步,氧疗管理更加精准,但氧气仍是一把 “双刃剑”,需要在维持生命和预防 ROP 之间找到平衡。
(四)其他因素
如新生儿窒息、感染、贫血、酸中毒、低体温等,都可能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增加 ROP 的发生风险。
三、ROP 的 “蛛丝马迹”
ROP 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家长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发现。这也是为什么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原因。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征兆,例如:
瞳孔区发白(白瞳症),这可能是视网膜脱离或白内障的表现;
眼球运动异常,如斜视、眼球震颤;
对光线反应不敏感,追光能力差;
视力发育迟缓,同龄孩子能看清的东西,患病宝宝可能反应迟钝。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多在病变较为严重时才会出现,而此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不能依靠观察症状来发现 ROP,必须主动进行筛查。
四、如何早期发现 ROP
(一)筛查时间
根据我国《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早产儿应在出生后 4-6 周或矫正胎龄 32 周开始进行首次眼底筛查。具体筛查时间需由医生根据宝宝的胎龄、体重等情况综合判断。
(二)筛查方法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是间接检眼镜检查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如 RetCam)检查。检查时,医生会先使用药物扩瞳,然后通过特殊的仪器观察视网膜的情况。整个过程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适,但通常很快就能完成,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三)筛查频率
首次筛查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后续的筛查频率:
若未发现 ROP 或病变轻微(1 期且无 “plus” 病变),可间隔 1-2 周复查;
若存在进展风险(如 2 期或 1 期伴有 “plus” 病变),需更频繁地复查;
若已达到需要治疗的阶段(如 3 期及以上),则需立即安排治疗,治疗后也需定期随访。
五、ROP 的治疗手段
ROP 的治疗强调 “时机就是视力”,一旦达到治疗指征,必须尽快干预,以最大程度挽救视力。
(一)激光治疗
这是治疗 ROP 的传统方法,通过激光凝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减少异常新生血管的生长因子产生,从而阻止病变进展。激光治疗适用于 3 期 ROP 以及部分 AP-ROP。
(二)抗 VEGF 药物治疗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在 ROP 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 ROP。但需要注意的是,抗 VEGF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全身和眼部副作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规范。
(三)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已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宝宝(4 期或 5 期),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复位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往往不如早期干预,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因人而异。
六、ROP 的预防措施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 ROP 来说,以下措施至关重要:
(一)规范早产儿管理
在 NICU 中,医护人员会对早产儿进行精细化管理:
合理用氧: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精准调节氧气浓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同时尽量缩短氧疗时间;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积极治疗新生儿窒息、感染等并发症,保持宝宝的体温、血糖、血气等指标正常;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视网膜的发育。
(二)早期筛查与干预
这是预防 ROP 致盲的关键环节。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带宝宝进行眼底检查,切勿因担心检查痛苦或抱有侥幸心理而延误筛查。一旦发现病变,及时接受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三)出院后随访
即使宝宝顺利出院,ROP 的风险并未完全解除。出院后,仍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眼科随访,监测视网膜发育和视力情况,直至视网膜血管完全发育成熟(一般到矫正胎龄 44 周左右)。
七、家长须知:呵护早产宝宝的 “心灵之窗”
作为早产宝宝的家长,在面对 ROP 时,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担忧,但了解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
(一)保持信心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ROP 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宝宝,多数可以获得良好的视力预后。
(二)积极配合
严格遵守医生制定的筛查和治疗计划,按时带宝宝复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宝宝的眼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关注视力发育
即使宝宝没有发生 ROP 或病情得到控制,早产儿的视力发育仍可能面临其他挑战,如弱视、散光等。因此,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必要时进行视觉训练。
(四)营造良好环境
避免强光直射宝宝的眼睛,在宝宝清醒时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玩具、柔和的光线等刺激视觉发育,但要注意适度。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虽然是早产儿面临的一大视力威胁,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做到 “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危害,为早产宝宝留住清晰的 “视” 界。每一个提前来到世界的小天使,都值得拥有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科普文章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行了全面介绍。你若觉得某些部分需要补充或修改,比如增加案例,可随时告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