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可是眼底到底这么查?
查什么?
又有哪些人需要查呢?
不要急,今天管家就给你们好好说说!
01.
哪些人群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
高度近视患者:
随着度数的增长,眼轴增长,牵拉视网膜越容易造成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环境下容易引起黄斑水肿等眼底问题,引起糖尿病性眼底病变。
青光眼患者(包括有家族病史人群):
青光眼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对于患有青光眼或者家族病史的人,建议检查眼底。
高血压患者:
常年高血压容易导致血管发生病变等造成眼底动静脉阻塞,引起眼中风等问题。
神奇的眼底照
眼底是全身唯一一个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这些血管可以直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状态以及健康状况。所以说,许多全身疾病都可以通过眼底反映出来。
说起眼底检查,目前眼科最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眼底照相。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眼底照相机采集到眼底的图像。
一张小小的眼底“照片”,可以直接告诉我们视网膜神经、血管、形态的全部信息。通过眼底照相机发现不同的眼底表现,不仅有助于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可以对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发现及诊断提供帮助。
比如常规门诊的眼底拍照——后极部照相
//
后极部照相主要检查眼底中心区域,例如黄斑区,可以发现黄斑区是否病变、视网膜是否脱离、眼底是否出血。这种拍照通常不需要散瞳,具有无创快捷等优点,是很多眼科门诊的常规检查。
看完这些,有些人就问了,
眼底检查到底该怎么查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看,眼底检查的方式有哪些。
01.
欧堡全视网膜
现在眼底疾病的检查手段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眼底彩照。通过给眼底做一个造像,可以看到眼里是否有出血、水肿等。
照相有两种,后极部照相和欧堡全视网膜照相。
后极部照相主要检查眼底中心区域,可以发现很多疾病,例如黄斑病变,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等。通常不需要散瞳,无创快捷,是很多眼科门诊的常规检查。
欧堡全视网膜照相可以看到200度的眼底,范围大,分辨率高,能避免漏诊;成像速度快,不需要散瞳(当然散瞳可以检查的更细致)。
有的医院服务比较人性化,还可以给您提供pdf版本的电子版照片,清晰度要比打印的高很多,方便长期的观察和对比。
高度近视做ICL手术或者激光手术前,欧堡全视网膜照相是必须的检查,一旦发现周边视网膜有变性区,赶紧进行激光光凝,就可以免除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02.
OCT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是黄斑区域,黄斑是人眼里接受光信号最灵敏的部位。当黄斑发生病变时,视力会迅速下降,可出现视物变形、扭曲、直线变弯、眼前固定黑影遮挡等不适,甚至会导致失明。
对于黄斑的检查,有个很好的检查手段,叫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还有更高级的,可以同时查看血流的OCTa,通过这个检查我们可以明确很多黄斑相关的疾病,而且这个检查方法没有创伤,可以快速得到结果。
散瞳眼底检查
03.
医生也可以使用检眼镜为患者做全面的眼底检查,但通常需要散瞳,常用的装置是三面镜、前置镜或者间接镜。这些方式可以让医生直观地观察眼底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散瞳眼底检查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如果患者的瞳孔括约肌对散瞳药物的反应性较差,其瞳孔散大所需要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如果散瞳以后要进行眼底检查的项目较多,则检查所需要的时间就长一些,视个人具体情况会有所差异。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很多医院常用的还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箐绿造影、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以及视野等等检查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评估眼底的健康情况,定位到具体的病变。
眼底拍照是其一,这两项检查也必不可少!
眼底疾病虽然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但若能早发现、早治疗,还是能够控制病情,最大限度地保护视功能的。早期发现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期进行眼部体检筛查,除了眼底拍照外,以下两项也不可缺少:
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是眼科常用的光学仪器。眼科医生使用裂隙灯及辅助镜头对患者眼部进行检查,不但能清楚地观察到眼部浅表的病变,而且可以利用裂隙光带,使不同层次甚至深部视网膜的微小病变也清楚地显示出来。
眼压检查:
眼压检查是眼科常规的一种检查手段,是排查青光眼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非接触式和接触式眼压测量。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非接触式眼压计,常常用于青光眼的初步筛查。
//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眼底检查,每个都要做吗?当然不是了,健康状态下,眼底的定期检查,查一下欧堡全视网膜照相和OCT就可以了,如果通过这一项检查发现了问题,可以根据医生的方案,增加其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