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眼底内科学术部

纳米酶眼药水:跨越眼部屏障,修复视网膜血管病变

发布时间:2025/09/26

作者:纳米医学前沿

你能想象吗?一瓶普通外观看似平凡的眼药水,竟然能替代过去需要反复“打针入眼”的治疗方式。对于饱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个“科幻成真”的希望。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是一类严重的眼部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异常血管在视网膜中不受控制地生长。这些“野蛮生长”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如今的主流治疗方案是定期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虽然有效,却需要反复将针头直接插入眼球。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让患者承受巨大痛苦,还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

那么,有没有一种安全、无创、效果持久的替代方案呢?郑州大学的阎锡蕴、姜伟、江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纳米酶眼药水。研究团队利用特殊修饰的脂质体作为“运载车”,成功让纳米酶跨越眼部层层屏障,深入眼底视网膜。纳米酶能够高效清除活性氧(ROS),恢复细胞线粒体功能,并抑制与血管异常生长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从根源上减轻病变进展。

这意味着,未来患者或许只需在家里点几滴眼药水,就能达到过去依赖针剂才能实现的治疗效果。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视力的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湿性黄斑变性。其共同特征是视网膜中出现脆弱的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水肿、渗出甚至视网膜脱落,最终损害视力。

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反复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能抑制血管异常生长,但过程痛苦、风险较高,还可能出现耐药,效果逐渐减弱。

研究发现,这类疾病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视网膜代谢极为旺盛,容易产生过量活性氧(ROS),损伤细胞并促进血管异常生成。传统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到达眼底。相比之下,纳米酶能模拟天然抗氧化酶,稳定清除ROS,并具备良好的生物屏障穿透潜力。

过去科学家尝试通过玻璃体注射纳米酶,虽有效,但依然是有创治疗。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新思路:将纳米酶装入经过氟化和RGD修饰的脂质体,制成纳米酶眼药水。这种设计可突破角膜与血–视网膜屏障直达病灶,高效清除ROS,从而抑制异常血管生成,为无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1758867911548399.png

1.FR-PolyRu纳米酶的合成过程及疗效示意图

(一)稳定而透明的纳米酶眼药水

为了让纳米酶能够真正作为眼药水应用,研究团队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如何成功制备它们,以及如何保证它们在长期存放和使用中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特殊的合成工艺,将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钌基纳米酶(PolyRu)封装进经过氟化和RGD修饰的脂质体中,形成了名为FR-PolyRu的纳米酶眼药水。显微镜下,这些纳米颗粒呈现规则的球形,大小大约只有50纳米,不仅能均匀分散,而且溶液高度透明,具备眼药水应用的基本条件。

更重要的是,FR-PolyRu在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相比传统纳米酶容易在存放过程中聚集、体积增大,这种新型纳米酶即使在30天观察期内,也能保持粒径和分散性的稳定。其优势来源于双重设计:一方面,氟化脂质提高了脂质体膜的刚性和稳定性,防止颗粒膨胀或融合;另一方面,RGD修饰则通过空间位阻作用阻止颗粒之间的聚集。两者结合,使得FR-PolyRu兼具结构完整性和生理适应性。

另外,研究人员还检测了其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它们与市售眼药水的配方十分接近。这说明FR-PolyRu不仅具备科研意义,也在使用体验上贴近实际临床应用的需求。

1758867933751514.png

2.FR-PolyRu纳米酶的理化表征

(二)纳米酶的“超级清道夫”能力

FR-PolyRu纳米酶最大的特点是其强大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它通过模拟天然酶的作用,将有害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无害的氧气,从而显著降低眼底的氧化压力。实验显示,经过脂质体封装的FR-PolyRu纳米酶不仅保持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样活性,还能有效清除多种活性氧,包括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等自由基,其效率远高于传统的RuO2对照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清除能力在不同批次的眼药水中保持稳定,即使在模拟人工泪液中储存30天,SODCAT活性仍然维持良好状态,显示出极佳的重复性和耐久性。分子模拟和能量分析进一步揭示,钌金属核心能有效吸附关键反应物,使活性氧在纳米酶表面被快速转化为氧气,这种“连续催化”机制保证了FR-PolyRu纳米酶在清除有害氧化物时既高效又持久。

换句话说,FR-PolyRu就像眼底的“超级清道夫”,能够选择性地清理有害氧化物,为修复受损血管和保护视网膜提供坚实的分子基础。

1758867962569994.png

3.FR-PolyRu纳米酶的类酶活性检测及其理论分析

(三)纳米酶保护视网膜细胞免受氧化伤害

FR-PolyRu纳米酶不仅在试管中清除活性氧,在视网膜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能力。实验显示,这种纳米酶不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即使浓度增加,细胞仍能保持健康状态。同时,细胞能有效吸收纳米酶,8小时后达到最高积累量,为其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在应激条件下(如H2O2或超氧阴离子诱导的氧化损伤),预处理FR-PolyRu的细胞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细胞骨架结构保持完整,并显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这表明纳米酶能够通过中和有害的活性氧,有效减轻氧化性损伤。

此外,纳米酶还能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H2O2处理的细胞显示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线粒体内ROS水平升高,而FR-PolyRu处理的细胞保持了正常的膜电位和低水平线粒体ROS。这意味着纳米酶通过降低线粒体内活性氧,不仅保护了细胞整体功能,也稳定了能量生产的关键“动力站”。

FR-PolyRu纳米酶就像细胞内部的“护盾”,有效中和有害氧化物,保护视网膜血管细胞和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为修复病变血管和维持视网膜健康奠定了基础。

1758867973139337.png

4.FR-PolyRu体外清除细胞内ROS、逆转氧化损伤

(四)纳米酶眼药水直达视网膜底部

药效能否发挥,关键在于眼药水能否顺利穿透眼球屏障到达视网膜底部。研究显示,经过氟化和RGD修饰的FR-PolyRu纳米酶能够成功穿过角膜上皮细胞,并在体外模型中逐渐累积到下层视网膜细胞。相比之下,未经过氟化处理的纳米酶几乎无法穿透,这表明氟化修饰是提高穿透力的关键。

在小鼠实验中,FR-PolyRu纳米酶在眼底显著富集,并通过冷冻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确认以完整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而非解离成小分子或离子。这不仅保证了药物活性,也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基础。实验还发现,氟化脂质不仅改善跨膜运输效率,还能降低纳米颗粒聚集,使其更容易通过泪液和玻璃体等眼部电荷屏障,同时延长在视网膜中的停留时间。

此外,FR-PolyRu纳米酶自身的抗氧化催化反应还会生成氧气,这种局部氧气释放能够减小组织扩散阻力,进一步推动纳米颗粒向深层视网膜扩散。氟化脂质和RGD修饰相辅相成,前者增强穿透力,后者增加稳定性并促进受体介导的摄取,二者结合形成被动+主动的穿透策略,使纳米酶眼药水能高效、持久地作用于视网膜底部,为治疗异常血管提供了理想的递送平台。

1758867990530261.png

5.FR-PolyRu穿透眼部屏障

(五)FR-PolyRu纳米酶眼药水

修复视网膜血管异常

FR-PolyRu纳米酶不仅能穿透眼部屏障,还能通过眼药水形式有效抑制异常血管生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中,传统PolyRu通过玻璃体注射可减少新生血管和缺血区,但FR-PolyRu眼药水同样能显著修复视网膜血管,缩小中心缺血区,而未氟化或未修饰的纳米酶眼药水效果有限。实验表明,这种优势不仅源于穿透力,还与RGD修饰增强的血管靶向能力有关,使纳米酶更容易被血管内皮细胞吸收,从而精准作用于病变血管。

同时,FR-PolyRu显著降低视网膜ROS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并有效抑制细胞凋亡,表明它能保护视网膜细胞免受氧化伤害。在转录组分析中,FR-PolyRu处理的小鼠视网膜表现出与正常组更高的基因表达相似性。进一步的通路分析显示,FR-PolyRu可负向调控PI3K-AKTHIF-1MAPK信号通路,抑制异常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如VegfaFlt4Col1a2Thbs1Pdgfd)及氧化应激调控因子Igfbp6的异常表达。

在蛋白水平验证中,FR-PolyRu眼药水还能降低ERKPI3KAKT的异常磷酸化,从而恢复信号通路的平衡。这一系列作用机制显示,FR-PolyRu纳米酶不仅通过抗氧化保护视网膜细胞,还通过精准调控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实现对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非侵入性修复。

1758868004197450.png

6.FR-PolyRu逆转OIR小鼠视网膜血管病变

1758868020350782.png

7.FR-PolyRu调控OIR小鼠视网膜中失调的IGFBP6/PI3K/ERK/AKT信号通路

(六)FR-PolyRu纳米酶眼药水的优良安全性

为了评估FR-PolyRu纳米酶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对小鼠和斑马鱼进行了系统检测。小鼠连续使用眼药水14天和30天期间,体重保持稳定,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均正常,肝肾功能未受影响。组织学分析显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主要器官结构完整,无病理异常;OCT检查眼前后段及眼压(IOP)均在正常范围内。此外,高剂量静脉注射14天也未引发不良反应。药代学分析显示,Ru元素在眼内峰值出现于给药4小时,24小时完全代谢,无脑组织或血液残留,表明FR-PolyRu可高效定位至后段眼组织且不产生全身毒性。

斑马鱼胚胎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纳米酶的安全性:不同浓度的FR-PolyRu处理下,胚胎正常孵化,无水肿、畸形或器官发育异常。总体结果显示,FR-PolyRu纳米酶眼药水具有优异的眼部和系统安全性,为其长期和非侵入性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1758868037694722.png

8.FR-PolyRu的生物安全性分析

本研究表明,FR-PolyRu纳米酶眼药水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有效且安全的治疗策略。与传统玻璃体注射相比,眼药水给药方式更为温和,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基于脂质体的纳米酶制剂通过氟化和RGD修饰,实现了对角膜和血–视网膜屏障的高效穿透与靶向递送,同时利用H2O2分解产氧的活性机制进一步促进组织分布与滞留。

FR-PolyRu纳米酶不仅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ROS、维持线粒体功能,还能有效抑制异常血管形成,显示出在复杂生物环境下的高稳定性与持久活性。系统安全性评估显示,即使高剂量使用,也未对全身或眼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凸显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总的来说,FR-PolyRu纳米酶眼药水通过深度组织穿透、靶向作用及抗氧化协同效应,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分布机制,以推动其临床转化。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5571

参考文献:

Bai Xue et al.,Nanozyme eye drops for retinal barrier penetration and vasculopathy repair.Sci.Adv.11,eadu5571(2025).DOI:10.1126/sciadv.adu5571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