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字体调最大也看不清”
“认错晨练老伙伴”……
当父母频繁出现视物不清时,许多子女常将其归为「人老眼衰」的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极可能是白内障的隐匿性进展信号。
这个被称作「视觉沉默杀手」的疾病,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本文含眼科医生私藏护眼指南,建议收藏转发!)
白内障,晶状体的“衰老叛变”
白内障的本质是眼内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聚焦成像。就像照相机的镜头蒙尘,世界逐渐变得朦胧。
它的成因多样:
•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蛋白逐渐变性聚集,透光性降低;抗氧化系统功能衰退导致氧化损伤累积,同时代谢异常引发电解质失衡和细胞水肿,这些机制共同使得晶状体混浊;
• 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加速晶状体老化,如高原地区白内障发病率高于平原;
• 慢性病影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破坏眼内微环境;
• 不良习惯:吸烟、酗酒、滥用激素类药物等也会增加风险。
早期症状:
• 视力渐进性下降:看东西像隔着毛玻璃、“雾里看花”,且无法通过戴镜改善;
• 眩光与重影:夜晚灯光周围出现“光晕”,视物成双影;
• 老花眼“反转”:突然发现无需佩戴老花镜也能看清近处物体时,实则是白内障引起的屈光变化
手术时机,别让等「成熟」耽误光明
过去,在面对白内障手术时,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要等白内障「熟透」才能手术,实则是因早期技术限制。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患者不用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看不清时才做手术,只要感觉白内障影响到了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了。
而且,时间上拖得越久,白内障越熟,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不但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术中和术后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所以,如果检查发现符合了手术指征,就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早发现早干预,守护父母的“清晰视界”
对于白内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虽然不可避免其发生,但可以延缓其进展速度。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防晒护眼: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晶状体损伤;
• 控制慢性病:稳定血糖、血压,降低代谢性白内障风险;
•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
此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需缩短筛查周期。若发现早期症状,可通过药物缓解不适,但需严格遵医嘱。
关于白内障,或许你还想知道
1、所有人都会得白内障吗?
理论上来讲,是的。不过,晶状体老化的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70多岁白内障还不重;有些人才50岁出头,就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白内障。
2、突然感觉看不清,是不是得了白内障?
不一定。上面说到,白内障的视力下降过程是缓慢、渐进性的,如果突然间看不清事物,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
3、白内障是不是只能做手术?
手术治疗是目前白内障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没有一种药是被证实为能有效地阻止或者逆转白内障的形成。而且随着医学和专业技术的进步,白内障手术还可实现"视界重塑":在改善视力的同时,还能同步解决原有的屈光异常问题。
当然啦,白内障并不是“不治之症”,但是需要走出“等熟了再治”的误区。当长辈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抓住最佳手术时机,才能让他们重获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