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多种类型的人工晶体。白内障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失明的一大主要原因。
01.
人工晶体作为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以取代失去聚焦光线功能的天然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无数患者因此得以重见光明。
白内障手术是一个精细复杂的操作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植入人工晶体。
近年来,随着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及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人工晶状体的材质、形状设计和功能都在不断完善,多样化的人工晶体令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完整”。
从光学区功能的改善情况来区分,人工晶体可以分为球面晶体和非球面晶体两大类:
✔ 球面人工晶体和非球面人工晶体
区别:改善视觉质量效果有所不同。
球面人工晶体:光学部每个点的曲率半径都是相同的。在光亮的环境下,因为瞳孔会变小,这类人工晶体可满足复明要求的患者,但在暗光环境下,随着瞳孔直径增大,产生的球差会影响视觉质量。
非球面人工晶体:可明显改善成像质量,提高了夜间暗光、周边视野的成像质量。不过,非球面人工晶体的使用,还要具体看术前患者角膜的各项参数检查指标。
眼球的视觉质量与像差有关,高阶像差里的球差可通过非球面人工晶体来纠正。
从功能上区分,人工晶体又分为单焦人工晶体、双焦人工晶体和三焦人工晶体。对白内障患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术后视觉质量可以到达哪个程度,双焦点和三焦点人工晶体都可以在术后达到比较好的视觉质量:
✔ 单焦点人工晶体:
特点:这是最传统且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类人工晶体,它只有单一焦距,因此只能提供看远或看近的视力。
视觉质量:如果想要看远距离物体达到清晰效果,欣赏风景、看路标、看电视等,都能较好实现,但在看近距离的物体比如读书或者看手机时,多数人还是需要戴上老花镜。如果白内障患者的眼睛还有散光问题,手术后可能还需要配戴眼镜才能看得更清楚。
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后产生的视觉效果
✔ 双焦点人工晶体:
特点:基于折射或衍射,使光线经人工晶状体产生两个焦点,人眼根据同时知觉原理,通过视觉的神经机制选择,还原较清晰图像,抑制模糊图像。能同时满足远近视力的需求,相比于单焦点人工晶体,它能大幅减少患者对眼镜的依赖。
视觉质量:双焦点人工晶体可以满足看远、看近的需求。比如读书看报、看手机、穿针引线等,或者看远处的交通灯、在足球场看台上看场内比赛等,但看不清中距离的东西,比如会看不清电脑屏幕上的东西,又或者在打球时,可能看不清球在面前运行的轨迹。
双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后产生的视觉效果
✔ 三焦人工晶体
特点:近年来,随着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出现了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以及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例如,德国蔡司公司设计生产的At Lisa Tri839mp,它是一款一片式四襻人工晶状体,采用非球面折衍结合设计,光学面直径为6.00mm,包括三焦点光学区及双焦点光学区,以及附加的近视力和中间视力补偿。
视觉质量:采用先进技术,把远、中、近三个焦点设计在一个晶体里,因此能提供自然清晰的远、中、近全程视力,是一种新型的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可改善中距离视力,减少光干扰现象,提升夜间视觉质量。虽然价格较高,单非常适用于对视觉质量有较高要求、不想再依赖眼镜的白内障患者。
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后产生的视觉效果
✔ 散光型晶体:
特点:专门针对眼睛有特定散光度数的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一并解决白内障及散光问题。用于降低术后残留散光度数,提高视觉质量,适用于规则性角膜散光度数≥0.75 D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是否具有老视矫正功能,可进一步分为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焦深延长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选择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前, 需要评估角膜散光是否规则,在医生指导下做出选择。
上述每种人工晶体的设计及其功能不同,所以其价格也不一样。
02.
如何选择人工晶体?
专业眼科医生提醒,选择人工晶体时,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用眼需求、生活方式和预算作出决策。
如果只需要清晰的远视力,且不介意术后配戴老花镜,那么单焦点晶体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希望看远看近都清楚,减少戴眼镜的次数,则可以考虑多焦点晶体或散光型晶体。对于那些眼部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和医生讨论适合方案,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三焦人工晶体置换术过程
总的来讲,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人工晶体,每一种都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或者家人的人工晶体,不应当单纯只考虑价格,而是由眼科医生通过详细的术前检查、测算和评估,同时综合考虑个人用眼需求、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心理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
眼部检查结果+自身用眼需求,很重要。
一句话:听医生的指导,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