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期间,作为长期致力于青光眼诊疗与基础研究的权威专家,并见证了中国眼科数十年发展的青光眼领域领军人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就眼科学术发展、技术革新、共识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话题,分享了他深刻见解。孙兴怀教授指出,本次大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基因治疗等前沿科技,展现出中国眼科日益增强的创新活力与国际影响力。
人工智能与国产崛起成大会亮点
与往届相比,孙兴怀教授首先肯定了大会在学术传承上的连贯性,同时指出了本届大会的鲜明创新点。“从整体来看,本次大会与往届核心定位一致,均致力于推动眼科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结合,但也涌现出不少新内容,其中人工智能(AI)的融入尤为突出,比如开幕式上机器人助理主持人的亮相,正是AI技术与眼科会议场景结合的生动体现,也契合了社会整体科技发展趋势。”
在学术内容上,孙兴怀教授重点提及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的兴起:“以往我们认为神经视网膜疾病多为不可逆病变,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但现在这些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进,已取得初步效果,让患者看到了康复的曙光。尽管目前这些技术距离普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但无疑是眼科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
孙兴怀教授还特别关注到行业生态的变化,即民族企业的崛起。“过去眼科领域的医疗设备、耗材等,海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而近年来国内民族企业逐渐崭露头角,这一方面与外部科技封锁带来的倒逼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与企业自身的创新努力。虽然我们在原研技术上仍有短板,但仿制与改进能力已十分出色,部分产品甚至能实现‘比原研更好’的效果,这种进步对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凝聚,规范新技术应用与培训是核心
孙兴怀教授深入剖析了眼科领域共识构建的必要性与关键方向。“随着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临床医生对其认知和应用容易出现偏差,若缺乏共识指导,可能导致适应症把握不当、操作不规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新技术的评价产生误解。” 他强调,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明确适应症。“任何新技术都不是‘万能药’,必须针对特定病情、特定人群,只有精准把握适应症,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有需要的患者,避免资源浪费与医疗风险。” 其二,规范操作流程。“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不同医生的治疗效果可能差异显著,不仅影响患者体验,还可能让优质技术因‘使用不当’而被低估。这就像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过去‘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缺乏统一标准,而现在以共识为基础的培训,能让医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后续创新奠定基础。”
对于共识建设的现状,孙兴怀教授也提出了理性思考:“近五年眼科领域的共识数量大幅增加,但也存在‘泛滥’的倾向。部分共识并非针对临床共性问题,而是聚焦小众议题,失去了‘普适性’价值。” 他进一步指出,共识并非 “一成不变的教条”,“随着临床证据的积累、研究成果的更新,共识需要动态修缮完善,才能始终贴合临床需求,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目前国家与医学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正推动共识制定走向规范化,未来将更注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遵循国际通用原则,提升共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多技术路径并进,神经视网膜与青光眼领域或迎突破
展望未来五年眼科领域的重大变革,孙兴怀教授将目光投向了神经视网膜疾病。“过去神经视网膜疾病因‘不可逆’特性,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但现在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了突破可能。目前已有多项相关临床研究在推进,虽然部分研究效果尚未完全稳定,仍需更多临床验证,但整体方向值得期待,未来五年有望取得关键性进展。”
作为青光眼领域的专家,孙兴怀教授也分享了当前青光眼研究的焦点,即破解“不可逆” 困境。“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目前的治疗多以控制病情进展为主,难以实现视力恢复。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变不可逆为可逆、变不可治为可治’,这需要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深度结合: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探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临床观察,从个案中提炼共性规律,验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孙兴怀教授坦言,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单一病例的改善不能代表普适性效果,需要长期积累、反复验证,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但只要持续投入,从‘偶然性’中挖掘‘必然性’,就有望攻克这一难题,为青光眼患者带来新希望。”
跨学科合作与临床基本功并重,培育“解决问题型” 科研人才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孙兴怀教授强调“团队协作”与“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当前眼科领域的高科技成果,几乎都是跨学科合作的产物,比如OCT影像技术,就是光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眼科学结合的结晶;基因治疗、AI辅助诊断等,也离不开生物技术、信息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协同。仅靠单一学科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重大突破,未来的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跨学科思维的塑造。”
孙兴怀教授为年轻医生提出了具体的成长路径:“首先要打好临床基础,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与知识,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扎实的临床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比如遇到疗效不佳的病例,要主动探究‘为什么不好’‘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从临床问题中提炼出科学研究方向。”
孙兴怀教授特别强调,科研不应是“为了做而做”,而应聚焦临床需求:“年轻医生要树立‘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科研理念,通过科研创新改善患者诊疗现状,而非盲目跟风、重复研究。同时,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与耐心,科研成果的诞生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只有沉下心来钻研,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从AI与生物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到共识凝聚的规范与完善,再到青光眼难题的攻坚与人才培养的布局,孙兴怀教授的分享既立足当下临床实践,又着眼未来行业发展。在他看来,中国眼科的进步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共识的引领、生态的完善与人才的支撑。相信在众多像孙兴怀教授这样的专家引领下,中国眼科将在守护全民眼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