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是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现有患者3000多万,角膜盲400多万。近年来,我国在感染性角膜病、角膜修复替代材料、角膜移植手术技术、AI辅助的角膜病精准诊断以及干眼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方面发展迅速,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角膜盲防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性角膜病是我国角膜盲的首要致病因素。我们首次提出不同真菌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的创新理论,打破传统手术禁区,开创早期板层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先河。近年来,国内研究结合人工智能与影像数据构建自动诊断系统,利用CRISPR技术开展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试验;结合单细胞测序揭示棘阿米巴免疫逃逸机制。针对抗生素耐药性和药物递送效率低的问题,发展光动力、光热及纳米抗菌技术,并通过微针、载药镜片和功能化水凝胶等功能载体提升药物渗透与利用度,推动角膜病精准诊疗进展。
在角膜修复替代材料方面,目前我国已批准4个脱细胞角膜基质产品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角膜供体匮乏的难题。2021年批准了2项国产人工角膜产品上市,解决了我国终末期角膜盲的复明难题。新型可注射水凝胶角膜因其具有免缝合、易操作、成胶可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临床转化前景令人期待。
在角膜移植手术方面,发展了粘弹剂辅助复位DSAEK移植技术;DSAEK联合缝线治疗儿童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全后弹力层剥离减少ICE综合征术后内皮丢失等技术。病毒性角膜炎与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编辑疗法已开展临床试验,靶向角膜内皮治疗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正开展多中心研究。国产角膜保存液成功上市,为进一步规范眼库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干眼方面,国内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兼具修复和抗炎作用的FGF-2滴眼液,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首次发现交感神经调控泪腺泪液分泌的新机制,为发展干眼防治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热脉动治疗仪和泪道栓塞系统等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难治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替代细胞治疗成为角膜内皮病变治疗重要的方向。国内研究证实成体神经嵴细胞、皮肤前体细胞、重编程成纤维细胞及hESC/hiPSC来源角膜内皮细胞等种子细胞可有效替代角膜内皮。同时,人工内皮作为新兴疗法,通过解析内皮功能机制、优化材料与表面修饰,解决了贴附不良和角膜变薄等技术瓶颈,推动角膜内皮人工材料走向临床。
利用人工智能整合多模态数据,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角膜炎的精准分型与角膜损伤的客观量化评估,AI辅助诊断系统可提升早期识别与分类准确性,实现早期干预,推动角膜病诊疗的智能化和从数字化走向功能化。
角膜盲依然是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依然面临着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致盲率高等挑战。供体角膜短缺制约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尤其在基层普及受限。国产人工角膜、脱细胞角膜及可注射水凝胶等修复材料取得一定突破,细胞治疗与人工内皮仍处于转化初期,长期安全性仍有待验证。新型抗菌与药物递送技术、基因编辑疗法及AI辅助诊断系统虽进展显著,但距离临床应用尚需要努力。此外,专业角膜病医师不足,基层诊疗能力薄弱,也是制约先进技术推广与角膜盲整体防控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