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斜视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关注一个规模较大的特殊患者群体——微小斜视(microtropia)患者。该群体除普遍存在≤8Δ的偏斜角度且具备良好的融像性聚散功能外,其偏斜眼内存在抑制暗点,避免了复视的发生。接下来看看其临床特征。
单眼注视综合征与弱视发生率
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多合并弱视,但不同病因的患者弱视发生率不同。临床研究显示,不同病因患者的弱视发生率如下:
先天性内斜视患者(34%)、 后天性内斜视患者(67%)、 原发性单眼注视患者(73%)、 斜视合并屈光参差患者(88%)、 单纯屈光参差患者(100%)。 因此,“单眼注视综合征与弱视必然相关”的论断并不准确,严谨的表述应为:少数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多数原发性单眼注视患者及后天性内斜视患者,以及几乎所有合并该综合征的屈光参差患者存在弱视。
眼位偏斜与病因
部分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的非注视眼存在微小偏斜,水平偏斜在1Δ至8Δ之间,垂直偏斜在2Δ至3Δ之间。研究显示,37%的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在遮盖—去遮盖试验中未检测到眼位偏斜,表明其日常注视时眼位保持正位。
此时注视目标同时成像于双眼黄斑中心凹,但由于双眼同时视物时一侧黄斑不参与功能活动,因此其中一眼图像被抑制。
眼位偏斜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因病因不同而差异显著:曾接受斜视治疗的患者的偏斜发生率最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偏斜发生率最低,原发性单眼注视患者的偏斜发生率介于两者之间。
融像性聚散代偿偏斜
在遮盖—去遮盖试验中出现偏斜的患者中,常见的另一临床特征是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rism and alternate cover test,PACT)所测得的偏斜角度大于三棱镜同时遮盖试验(simultaneous prism and cover test,SPCT)所测值,两者差值有时可达10Δ或以上。
在遮盖—去遮盖试验中测得偏斜的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中,约40%的患者在进行交替遮盖试验时,偏斜角明显加大。该现象可能的解释为:通过融像性聚散(fusional vergence)主动减小斜视角,从而维持其周边正常视网膜对应(NRC)。对这类患者,尤其是偏斜角不超过8Δ的患者而言,小幅度偏斜不会引起复视,因为仅有一只眼的黄斑区参与成像。
黄斑抑制暗点可能是
偏斜的诱因而非结果
单眼注视患者可通过融像性聚散代偿微小偏斜,部分患者甚至在交替遮盖试验中未发现偏斜。然而,即使患者双眼视时无偏斜或偏差≤8△,此类患者的非注视眼仍存在黄斑抑制暗点。对于遮盖试验中未发现偏斜的患者,黄斑抑制暗点不能归因于继发于复视的抑制区。即使存在微小偏斜,也难以将黄斑抑制暗点解释为避免复视的适应性抑制,因其融像性聚散幅度远超实际偏斜量。
因此,黄斑抑制暗点可能是偏斜的诱因而非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是:若不是黄斑抑制暗点的存在,那些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得偏斜量大于遮盖—去遮盖试验测得偏斜量的患者本可通过融像性聚散代偿偏斜,使遮盖—去遮盖试验结果无异常。若因轻微偏斜继发的黄斑抑制暗点为适应复视而产生,其范围应匹配交替遮盖暴露的最大斜视角,但实际暗点位置固定于黄斑区。
在偏斜角超过8Δ的斜视患者中,常可见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ARC)。抑制是双眼视对中央视野复视的适应性反应,而ARC通过周边融合消除周边复视与混淆视。但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的周边融合依赖正常视网膜对应(NRC),可耐受高达8△的偏斜。
由于缺乏黄斑融合功能,单眼注视患者不受1/2Δ偏斜耐受范围限制。因此,此类患者既无抑制也无ARC,非注视眼恒定存在的黄斑抑制暗点源于黄斑双眼视觉反射的缺失,而非皮质抑制的主动调控。
单眼注视综合征与
视网膜对应状态的争议
目前缺乏确凿证据支持单眼注视患者具有ARC的观点。争议部分来源于Burian对ARC的定义1——“在显性斜视存在的情况下仍能融合即为ARC”,该定义可能过于局限,与实际神经生理机制不完全相符。若该定义成立,则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可能具有两种视网膜对应状态:存在显性斜视时表现为ARC,在隐斜或正位时则为NRC。
由此推论,单眼注视患者的视网膜对应状态会随遮盖—去遮盖试验所示有无偏斜而变化。然而,在偏斜角仅为1Δ至8Δ的患者中,神经生理过程是否真的需要将视网膜对应从正常视网膜对应转变为异常视网膜对应,这一点值得怀疑。
Burian对ARC的定义是基于黄斑双眼视觉反射的注视差异范围——这种反射在显性斜视中甚至不存在,因为当双眼偏斜超过1/2Δ时,该反射不再起作用,而单眼注视患者本身缺乏黄斑融合反射,其周边融合机制截然不同。若将ARC重新定义为仅发生于周边融合反射的现象,则NRC可耐受8△以内的偏斜,若偏斜超过8△,会逐渐演变为ARC。临床证据支持此观点:
遮盖—去遮盖试验显示所有患者偏斜量在0-8△范围内; 三分之一患者遮盖—去遮盖试验将交替遮盖试验中>8Δ的偏斜降低至≤8△; 仅当偏斜量超过8△时出现复视; 融像性聚散幅度正常; 立体视功能在8△以内保留,超过8△则丧失; 双眼视野检查均显示NRC。 单眼注视患者的水平融像性聚散幅度与双眼注视患者相似。在单眼注视患者中,无偏斜融合(NRC)与伴≤8Δ偏斜融合(可疑ARC)者的平均融像性聚散幅度无差异。这与偏斜>8Δ且具有明确ARC的斜视患者常见的融合功能受限或缺失形成对比,进一步印证了采用ARC定义分析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局限性。
立体视功能与视网膜对应再思考
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的立体视源于较大的水平视网膜像差,其立体视锐度显著低于双眼注视者。Burian1指出,ARC患者无法通过异常视网膜关系的水平像差产生立体视,临床经验亦证实:偏斜超过8△的ARC患者无立体视功能。
然而,对于偏斜≤8△的“疑似ARC”患者中。却能融合Worth四点视标、保留聚散幅度同时感知Bagolini线状镜,(大多数先天性内斜视除外),仍可测得立体视。这说明,根据Burian的传统ARC定义,对遮盖—去遮盖试验显示小度数斜视的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诊断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可能在语义上成立,但在生理上其存在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周边融合。
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NRC与ARC的适用范围,允许三棱镜同时遮盖试验测得的偏斜≤8△的患者中存在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周边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