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频道
【据《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24年12月报道】题:全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神经血管损害:广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指标研究(中国南方医科大学眼科 作者ChunranLai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球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DR不仅涉及血管病变,还影响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VU),包括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细胞。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DR不同阶段的NVU变化,但缺乏对DR全程的全面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技术,结合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SS-OCTA)、视网膜电图(ERG)和自适应光学扫描激光检眼镜(AOSLO),全面评估DR全程的神经血管和微结构损伤。
本研究为一项基于医院的队列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广州招募的114名参与者,最终分析了81名参与者的数据,包括23名健康对照组、23名临床前DR组(糖尿病患者但无视网膜病变)、13名非增殖性DR(NPDR)组和22名增殖性DR(PDR)组。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UWF-SS-OCTA、ERG和AOSLO。通过UWF-SS-OCTA获取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VD)和灌注面积(PA)等结构参数,通过ERG评估视网膜功能,通过AOSLO观察视网膜细胞的微观结构。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DR阶段的基线特征和结构功能参数,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结构与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DR全程的神经血管和微结构损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临床前DR组,ERG检测到锥细胞通路功能下降(P=0.003),但视网膜结构和光感受器细胞未见显著变化(P>0.05)。在NPDR组,光感受器细胞出现损伤(P<0.05),ERG检测到ISCEV光闪烁协议的潜伏期延迟,黄斑和内核层厚度增加,深部毛细血管丛的VD和PA下降(P<0.05)。在PDR组,ERG检测到光闪烁和光负反应(PhNR)协议的潜伏期延迟和振幅下降,神经血管损伤进一步加重(P<0.05)。相关分析显示,ERG功能参数与多种结构指标显著相关(P<0.05)。此外,AOSLO检测到NPDR组的光感受器细胞密度、规则性和分散度显著下降(P<0.05)。
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全面评估了DR全程的神经血管和微结构损伤,发现DR的神经血管损伤在临床前阶段即已开始,并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加重。锥细胞通路功能的下降是DR早期的重要特征,而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则在NPDR阶段更为显著。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林美敏 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