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革”主题解读与由来
2025年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全国临床眼科年会于呼和浩特召开,大会主题为“AI 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革”。这一主题契合当下潮流,如今人工智能(AI)在众多领域展现出极为广阔且极具价值的应用前景,尤其在生物与医学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若不积极采用此项技术,便难以提升和改善医生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提升全国眼科诊疗水平,使其达到优质且具备良好规范化训练的层面,AI技术不可或缺。因此,“AI 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革”这一主题,是顺应时代需求而确定的,并经会议一致审议通过。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会设定特定主题,记得去年在广州举办会议时,主题为“眼科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办医力量”。此次主题与当前形势高度契合,确定“AI 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革”这一主题,众多眼科医疗集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借助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集团内医生的诊疗服务质量,特别是在科普宣传方面,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向基层普及。
各大眼科医疗集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关键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成效,故而确定该主题。在大会伊始,我们特别安排了五家眼科集团进行重要演讲,分享AI在其集团内的应用前景、成果及相关思考,相信这些分享能为各位带来有益启发。
哪项眼科智能诊疗技术的突破最具潜力,能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带来实质性改变?
若论最具突破性与潜力的技术,从仪器应用的角度而言,当属全飞近视屈光矫正手术。在当下该手术堪称人工智能技术的完美实践,它将目前最为先进的近视、散光及远视矫正功能集于一体,极具代表性。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该手术在近视屈光矫正方面,实现了精度、准确度的提升,增强了安全性,并将创伤降至最低。
另一项具有突破性进展且潜力巨大的技术是眼底照相。眼底照相不仅能够精准分析所拍摄的图像,而且整个眼球照相,涵盖眼球前段、角膜、晶体、视网膜等部位,其各项参数均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分析,还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的血管情况等。这种针对整个眼球的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展与变革,它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未来,在社会医疗尤其是眼科领域,此项技术在筛查、查漏以及推广新技术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更将为整个眼科的发展,特别是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即整个眼球图像的人工智能处理技术。
还有一项具有潜在突破且堪称最佳突破性进展的,是能够系统、标准且有效地制定并推广一套住院医生训练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将其打造为一套完整、系统、高效且易于推广的训练方法。当下,对于慢性眼病,如糖尿病引发的眼部病变、青光眼以及近视等,都需要进行有效管理,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为数据、算法和算力。目前,算力方面问题不大,而数据和算法则至关重要。在社会医疗领域,众多上市公司和优秀的集团组织在患者管理、宣传筛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因此,应率先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的训练方法,用于持续改进和提升住院医生及临床大夫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未来所有从业者都应遵循这一标准开展工作。
非公立医疗机构如何推动眼科智能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欧美,从事医生职业有四项标准。首要标准并非技术层面,而是医生需善于与患者沟通并倾听其诉求,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第二项标准是知识渊博,此方面可借助人工智能达成。医生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点时,需运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这对医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医生应先做到善于倾听与沟通、知识渊博,最后才是技术熟练。
在优质手术或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发挥重要作用。以往,各医疗集团和医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如今,政府开展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此方面,非公立医疗机构可加快步伐,尽快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赋能、回馈和管理等环节。此外,人工智能还要发挥调节患者情绪的作用。
在非公立医疗机构领域,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以眼科非公立医疗机构为例,在规模、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表现更优,从业人数也已超过公立医院。然而,公立医院提供的眼科医疗服务数量却是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数倍。从人员、医院数量和医疗设备的先进性来看,非公立医院约占八成至九成。就每年诊治的患者数量和开展的手术数量而言,公立医院远超非公立医疗机构。这并非技术或能力问题,而是患者信任度的问题。在这一领域,人工智能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持续宣传、普及、科普和动员,向患者传递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等信息,非公立医疗机构也可在这方面开展诸多工作。
未来眼科医生需要具备哪些新技能,适应变革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生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医生能力的要求并非降低,而是更为严苛。倘若医生未达到相应水平,便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平台当作普通应用程序来对待。医生需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与大模型展开交流,而这意味着医生自身必须达到相应水准。例如,若涉及青光眼领域,医生需对青光眼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清楚该病症问题的症结所在,知悉相关基础研究的进展情况,明白临床诊断与治疗面临的困境,了解为何青光眼至今仍难以治愈、患者数量众多且致盲率未见下降等问题。只有明晰这些内容,医生才能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对话,此时人工智能方能协助解决诸多问题。实际上,这对医生提出了极高要求,构成了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尤其是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生,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手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疗效佳、价格合理的优质医疗服务,是极为关键的事项。
5-10年内,眼科智能诊疗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将如何重塑非公立医疗机构眼科格局?
在未来5-10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在眼科领域,必将取得显著进展,也必将改变当前的疾病诊断模式。我国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早有阐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所谓“治未病”,即强调预防为主;“治欲病”则是针对亚健康状态,若管理与干预得当,可使个体恢复健康;反之,则可能发展为疾病。目前,我们的医疗重点主要放在“治已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多扮演着“下医”的角色。以青光眼为例,部分患者即便年仅三十岁,却已处于青光眼晚期,即便采取治疗措施,视力也最多只能维持五到十年,治疗效果极为有限。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以预防为主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方面。
大会上五家大型眼科集团,包括爱尔、华厦、普瑞、朝聚和何氏,分享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提升集团诊疗服务水平的经验与思考,颇具启发性。本次会议意义重大。“AI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这一主题十分契合当下发展需求。我们应沿着这一方向持续推进,最终目标是综合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各类创新诊断与治疗技术,为眼病患者提供优质、可及且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让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