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眼科医疗技术创新,助力创新企业及产品提升行业影响力,2025年4月17日,首届全球眼科大会正式揭晓全球眼科医疗科技创新系列奖项(Global Ophthalmology Award 2025)。活动现场,海淀区副区长林航,以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美国生物与医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会士任秋实教授共同为获奖企业及个人颁发荣誉证书。来自行业内的6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大会同时欢迎更多企业及学者持续关注2026年奖项评选。以下为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2025年全球眼科
技术创新奖(7家)
衔微医疗
获奖原因:北京衔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衔曜®(Xianwei iPrecise®)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是全球首台单体双臂眼科手术机器人平台,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代迭代的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实力国内领先,技术指标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核心团队已在机械结构设计、机器人软硬件开发、控制算法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包括先进机器人机构、精密驱动技术、微力感知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与先进控制技术等在内的全球领先平台型技术。衔曜®达到了世界领先的精度控制和力反馈精度指标,帮助人体突破操作极限,实现原人手无法完成的超精细眼科等高难度显微外科手术。
超目科技
获奖原因:超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全球首创 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经刺激器,为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疗方案,其主要通过耳后皮下完成手术植入,内含一套芯片系统,对眼外肌肌肉神经接口进行电刺激,帮助患者抑制异常神经冲动,从而解决眼球震颤问题。该产品攻克了用于人体内植入的集成电路芯片研发与流片、符合治疗需求的铂铱合金电极的精细金属加工、人体相容性材料加工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集合了医学、生物材料和集成电路等多个学科的创新成果。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i-NYS治疗方案的优势在于不破坏患者的眼部神经肌肉,且治效稳定、长期预后效果好。
瑞瞳生物
获奖原因:深圳瑞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经过3年研发,成功突破了制剂工艺、降解周期调控和自动化量产等多项核心技术,开发出iSus®可降解长效缓释技术平台。平台首款产品专为中重度干眼症患者设计,将泪点塞的物理功能与免疫抑制药物作用结合,实现单次给药持续数月,有效降低患者用药频率,显著提升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公司开发的泪小管插入剂RTP-008,无需额外添加赋形剂或其他成分,通过单次给药可实现长达3个月的稳定药物释放,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智力障碍患者等群体。此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并在国际对标产品的基础上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目前,RTP-008于2025年1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完成首例给药。
蕾明视康
获奖理由:无锡蕾明视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视全极®作为国产首款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三期临床离焦曲线数据符合ISO2024 IOL分类中的全视程类人工晶状体的标准,经临床验证,可为患者带来卓越中视力、更少光干扰、无断点视觉。视全极®采用三焦点技术+“ss”平滑相位技术+轴向渐进大景深设计,拥有高折射率、零闪辉的原研疏水性丙烯酸酯,获得专利的平滑相位调制结构将光束非等量分散,并结合轴向渐进大景深技术,最终形成远、中、近清晰且连续的视力,尤其是卓越的中视力。该产品减少了传统衍射环锐点,为患者减少眩光,并使人工晶体中心厚度降低 11%,专利消色差技术将白光波段压缩,光能利用率提高至89.5%,更少光干扰。
暖芯迦
获奖理由: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视觉脑机产品——高分辨率视觉脑机接口通过体外图像采集装置将捕捉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神经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眼球内的高密度刺激芯片,并经由精密的电极阵列传递至大脑,从而在大脑中实现图像的重建。该产品已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医疗器械型式检验,并成功开展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近百例动物实验,今年即将进入开创性的人体临床阶段。该视觉脑机接口植入体通过创新高密度电极阵列设计与制造工艺,于眼底黄斑区3mm×3mm极小面积内集成320个可编程电刺激及神经信号记录通道,突破了分辨率局限;自主研发“超小体积生物玻璃气密性封装工艺”,保障产品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运行,植入体寿命超10年。
华视诺维
获奖理由:北京华视诺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既有产品优先侧重于眼科领域。在“眼科伴随诊断体液检验检测”及“眼内功能组织间隙内给药和微创介入”两大创新体系方面已实现国际领先及国内首创的核心技术优势;突破了欧美企业在相应领域的技术“卡脖子”;具备前瞻性、引领性,有望推动眼底血管性疾病诊疗模式的精准化、个性化和微创化;还将开创全新的微创脉络膜上腔房水引流(青光眼)、巩膜内顶压(视网膜脱离)、眼内局部化疗(恶性肿瘤)等微创介入治疗术式。公司以“精准微量检验”、“微创介入治疗”、“药械联用组合”三大自研技术平台为支撑,产品序列覆盖眼科常见疾病,包括眼科领域的高值耗材、体外诊断试剂、有源检测仪器与医疗信息化系统。已有2项眼科医疗产品通过创新医疗器械评定审查,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近期另有3-4项目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在申报过程中,以及若干产品完成FDA备案公示。
3N科技
获奖理由:苏州三个臭皮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N还原仪是全球首个将生物医学电泳除蛋白技术创造性运用到角膜接触镜护理领域的产品,并于2022年1月获批FDA认证。这款除蛋白杀菌护理仪仅搭配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使用,通过电泳解离(电泳和电化学解离)作用实现对硬性接触镜的除蛋白和杀菌效果。将镜片放置于含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电泳解离仓内,通过仪器底座对仓内电极施加直流电形成场强,利用蛋白质带电荷且可以在电场中移动的特性,使镜片材料间隙或表面的泪蛋白进行定向物理移动,是生物学中“蛋白电泳”的全新应用;“电化学解离”则是通过电解0.9%无菌氯化钠溶液,产生可以对镜片附着的微生物进行高效消杀的含氯盐溶液。
2025年全球眼科
用户体验奖(7家)
鹰瞳科技
获奖理由:
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让健康无处不在”,提供慢性病早筛及管理、近视防控、斜弱视治疗等全方位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领域,其标志性的AI眼底检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等级医院、社区诊所、体检中心等诸多生活场景中。实现了对慢性病的无创、准确、快速、有效且可扩展的检测及诊断,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列入价格立项指南,鹰瞳科技AI眼底筛查技术能够更大范围地助力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难题,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眼部疾病诊断能力、慢病防控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安视康
获奖理由:安视康(广州)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足眼科临床需求,致力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构建“测·防·控·治·管”五位一体的产品矩阵,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场景,提供专业的眼科技术设备和系统服务。旗下天鸽Columba系列视力筛查仪及天鹅Swan系列生物测量仪特别针对儿童群体设计音画吸引系统,吸引青少年儿童,尤其是低龄幼儿固视,并突破性实现秒级测量速度,1秒即可精准采集多项眼部数据,攻克了3岁以下婴幼儿视力早筛检测难题。此外,为符合人体力学最佳体验,设备经过上万次使用测试,整体操作流畅,简单几步即可完成检测,同时搭载智能AI,一键生成可视化报告,大幅提高检测效率。
雾以希
获奖理由:深圳水木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雾以希小睛灵护眼宝针对眼部传统滴剂型产品操作不便,滴不准、刺激眼压和泪膜、易晕妆,以及口服产品见效慢等问题,提出了创新的雾化眼部护理解决方案。其采用微米雾化技术,非接触式均匀覆盖眼部,实现精准护理;便携小巧的设计使其易于携带,适合多种场景使用。此外,产品通过“成分阶梯化+渠道专属化”策略,实现了从专业医疗场景到大众日常防护的全链路覆盖。同时,产品采用人性化设计,滑动式开关实现“一推即用”,分离式雾化头与次抛型雾化仓也可以兼顾卫生与便捷。
未目科技
获奖理由:未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孵化国产美瞳品牌moody,以“舒适、色彩、有趣”为品牌关键词,深耕供应链与研发,联合顶尖材料学专家及国内外眼视光学专家持续在新材质、新工艺上打造专业壁垒,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和舒适的体验。在主打大眼扩瞳款美瞳的市场里,moody以有趣的产品设计和中小直径、短抛期美瞳的特点形成了差异化。此外,moody注重用户购买时的安全感和出色的佩戴体验,持续改进产品视觉呈现效果和减少用户佩戴不适感,以满足用户对舒适度和设计感的需求。在新花色研发阶段,团队会收集用户反馈并进行多次检验后才推出产品,让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能够感受到用户使用场景和情绪价值。
执鼎医疗
获奖理由:执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眼科医疗设备的平台型企业。执鼎医疗的所有产品需求都源自临床,以准确、智能、快捷、用户友好为原则,在研发过程中重视临床需求的结合,在产品使用中强调用户体验。其OCT产品配备了专业的AI+全流程智能诊断系统,支持多种扫描模式和分析方法,提供高分辨率的眼底成像,帮助医生准确识别眼科疾病。同时,执鼎医疗是国内首家提供“精准检测-分级诊疗-居家护理”干眼全病程闭环管理的企业,其独家两分半快速干眼检查模式,减少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性,降低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了诊断效率和患者的诊疗体验。
仙微视觉
获奖理由:仙微视觉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旗下首个商业化产品——飞秒激光屈光矫正手术装置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技术转化,是一次飞秒激光屈光手术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的国产化,有望打破外企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截止目前,公司已经完成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装置的研发,并取得型检报告,完成动物试验,启动了注册临床试验。在产品基础性能上进行了两方面优化:一是设备增加了角膜的生物力学反馈参数;二是激光对角膜切削的中心定位更科学合理。仙微视觉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设备领域的突破性研发,有望通过精细化的操作界面和高度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使医生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进行手术,减少了手术中的操作难度,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与舒适感。
必扬医药
获奖理由:
苏州必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BT01001项目是小分子滴眼液,用于治疗重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湿性黄斑变性(wAMD)等视网膜相关疾病。该分子滴眼给药后,视网膜暴露量随给药剂量呈现线性提高,高达体外细胞活性数百倍,是目前文献所报道眼底组织暴露量最高的小分子滴眼液,并与Ocular Therapeutix公司开发的玻璃体植入物OTX-TKI(Phase 3, Positive Results in sNPDR and wAMD)拥有相似的视网膜暴露量。此外,BT01001项目已完成GLP安全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获得FDA IND批准。该产品有望改变sNPDR,DME,wAMD等视网膜疾病的用药格局,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2025年全球眼科
临床应用奖(4家)
视景医疗
获奖理由:广州视景医疗软件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多宝视”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斜弱视治疗知名品牌,在全国各大眼科医院广泛使用并受到专家和用户的一致认可,多宝视问世至今已累计近40万名付费患者,超5000万次诊疗数据,业务覆盖全国超过30个省,并累计与超过280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宝视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个体化差异,智能输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精准治疗方案,兼顾院内训练和家庭治疗的多元场景。贝贝乐VR近视防控仪覆盖了从检查、评估到训练、管理的一站式工作流程,以精准、高效、趣味化的近视防控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疗法的痛点,搭载智能检查与方案制定系统,显著提升了医生的诊疗效率,同时确保了医疗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轶德医疗
获奖理由:上海轶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全临床科室的手术显微镜研发及销售,产品包括SM系列眼科手术显微镜和EM系列外科手术显微镜。公司产品已在1000多家医院、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使用,并远销澳洲、南美洲、中东和中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区域。旗下高端眼科手术显微镜 SM-3000L以及自主研发的非接触式眼底广角镜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眼科前后节手术,卓越的景深、出色的红光反射和便捷流畅的操作方式,有助于眼科手术的顺利开展。SM-2000L普及型眼科手术显微镜,适用于眼科白内障等前节手术。在技术储备和迭代方面,轶德医疗紧贴临床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增加智能化功能,并引进术中导航、术中OCT、3D等先进技术,努力打造国产高端智能化手术显微镜。
九辰医疗
理由:北京九辰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VPR)Earth 100是全球首款基于哈特曼-夏克联合旋转振镜技术的眼科诊断设备,Earth 100通过革命性的±50°广域扫描技术,以5°步距实现全视场点位的高密度数据采集,可同步获取各点位屈光度、离焦量及高阶像差等关键参数,并自动生成多维度可视化分析图谱。九辰医疗致力于为国产化眼科设备及耗材的集采、仓储、配送搭建供应链平台,以眼科设备国产研发为先导,以集采平台、售后保障、多维度供应为经营基本方针,秉承着实现眼科设备国产化、智能化、开发平台化的共同愿景,切实贴合国内眼科医疗器械发展现状与需求,致力于成为眼科智能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
中因科技
获奖理由: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的ZVS101e是含人CYP4V2基因的重组AAV载体。ZVS101e注射液在视网膜下给药后,可高效感染视网膜细胞,并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CYP4V2蛋白,弥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蛋白功能缺失,从而对BCD患者的视网膜功能起到有效治疗作用。该替代治疗药物将适用于携带CYP4V2基因突变的BCD患者。中因科技推动了基因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落地,加速遗传眼病治疗进程,未来有望为更多的遗传性眼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实现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减少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此外,公司积极推动基因治疗药物的普及和产业化,致力于将这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医疗解决方案。
2025年全球眼科
国际合作奖(3家)
爱博诺德
获奖理由: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成功打开海外市场的眼科医疗制造商,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不仅在国内市场树立了领先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认可。公司通过与全球知名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了眼科领域的技术进步,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眼科治疗方案。例如,爱博医疗自主研制的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并成功进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市场,深受30多个国家眼科专家的好评与信赖;借“一带一路”东风,爱博诺德研发生产的可折叠人工晶体随中国援外项目走出国门,促进了全球眼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ntalight赛炜
获奖原因:Intalight赛炜(视微影像)加速全球化布局,2022年推出了世界首款集全眼轴可视化生物测量、前节OCT、后节OCT、前节OCTA、后节OCTA五大前沿临床功能于一体的全眼OCT设备——如意全眼OCT,现今,产品现已在美国、欧洲、南美、亚太等30家以上知名的海外顶级医院及眼科机构装机使用,如连续20年排名第一的美国迈阿密大学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哈佛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美国UCLA Doheny眼科研究所等,设备受到了Philip Rosenfeld教授、Ricky Wang教授、David Huang教授、SriniVas Sadda教授等全球知名眼科专家的竞相邀约使用。公司管理总部位于上海,在美国硅谷、上海、洛阳3地设有研发中心,在洛阳设有制造中心,在美国、法国、中国各地设有销售分中心。近两年,公司海外市场团队不断壮大,并与全球行业专家和临床医生合作,立足于高端光学仪器,开拓光学应用的潜力。
爱晶伦科技 · 昊海眼科
获奖原因:杭州爱晶伦科技有限公司为昊海生科子公司。在眼科领域,昊海生科通过收购杭州爱晶伦、亨泰视觉、河北鑫视康及南鹏光学,将眼科产品线进一步扩充至近视防控与屈光矫正领域。爱晶伦旗下国产依镜®PRL不同于其他只能矫正1800度以内近视的后房型人工晶体,其矫正范围是1000度到3000度,填补了国际上1800度到3000度的矫正空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昊海生科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的首个项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昊海眼健康产创中心正式运营,中心将秉承昊海眼科“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解决方案”的使命,聚焦视光领域,打造国内领先的眼科全链创智中心。同时,还将持续转化昊海生科位于美国、英国、法国等海外研发中心的核心产品,打造“前店后厂”的产业布局。
2025年全球眼科
产业服务奖(5家)
碧利医疗
获奖理由:
苏州碧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眼科开创“专家IP成果转化工作室”,目前,已成功转化十余项创新眼科显微手术器械,为中国眼科临床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解决方案。公司旗下“贝尔一锋”系列产品,结合航空级精密制造工艺,确保器械的锋利度、刚性与一致性达到国际标准。公司多项技术均为国内首创,例如一次性显微器械的自动化封闭式生产工艺,解决了传统纯手工效率低、产量难以突破、一致性差的难题。公司依托自主开发的智能自动化产线,实现了显微器械刃部研磨精度达微米级的突破,累计获专利70余项,承担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总部建有5000㎡科研生产基地,配备先进设备并建成多条微米级自动化产线,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邦迅医药
获奖理由:邦迅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服务覆盖医疗器械在中国上市前的CRO与CDMO服务,服务项目包括:委托研发、技术转化、产品工艺改进、注册检验样品委托生产、产品检测、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研究、同品种临床评价、注册申报、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上市后批量委托生产,是行业为数不多可以实现上市前全过程服务的综合服务商。通过CDMO与CRO的协助,邦迅医药已协助7项产品完成上市前全流程,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3项产品进入批量化委托生产阶段。各业务板块建立了符合国内上市企业、国际知名企业供应商入库标准的项目管理模式、服务质量体系、培训机制与经验积累系统。
科标医学
获奖理由:
江苏科标医学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主构建的“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在体建模、临床诊断、外科手术、信息处理、分子细胞),形成覆盖“早期研究-概念验证-临床前评价”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旗下子公司视标医疗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致力打造眼科器械和药物的临床前评价及创新研究平台,专注于眼科与视觉科学领域,提供从非临床研发至临床前检测的全流程服务。公司提供从眼科药物及器械的早期研究到概念验证,再到临床前评价的一站式闭环服务,显著缩短客户研发周期,助力企业加速完成产品上市;同时联合科研院所与临床机构,推动我国眼科器械检测体系与国际接轨。在眼科器械/药物临床前评价中,服务涵盖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重大领域,支撑多个国产器械和药物通过国内及国际注册认证。
通和立泰
获奖理由:
北京通和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3000㎡符合GLP标准的屏障级模型动物护理中心,1500㎡配套设备齐全的医学检测中心,700㎡配套齐全的医学检测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在企业产品的早期孵化性研究、生物相容性评价、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与注册等不同阶段提出合理建议与优化方案,在产品取证后,公司也将通过多种途径为产品进行临床推广应用培训,为产品快速获得临床应用提供全程服务。截止2024年12月底,公司已完成动物试验项目600余项,正在进行的动物试验项目200余项,其中眼科项目涉及人工晶状体、软性亲水接触镜、干眼症治疗敷料、眼科手术导航定位设备等二十余项。
睿阳联合知识产权
获奖理由:北京睿阳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为国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法律支持、定位为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为主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公司承接或完成几乎所有前沿方向的医药领域案件,为众多研究所及国内企业针对具体项目和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技术梳理、技术挖掘及提供高质量撰写,构建从核心专利到外围专利的专利组合。近40人的生物医药团队,处理过几乎所有前沿方向的眼科产业创新领域案件,为眼科创新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与保护、专利布局与战略规划、专利检索与分析、知识产权咨询与培训、促进技术转化与合作。
2025全球眼科
科研转化创新奖(3位)
吴晋芳获奖理由:吴晋芳医生作为一名兼具工学背景的眼科专家,她聚焦于以工程化手段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作为近视防控领域的专家,她系统分析了角膜塑形术的生物力学环境,显著提升了临床效果与近视控制的有效性,并建立了柔性传感系统,实现对眼睑力等关键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此外,针对电子屏幕使用导致的视疲劳及近视加剧问题,她深入研究纵向色差机制、色温机制及光谱调控,优化屏幕显示参数,有效改善视觉健康。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款国产知名手机的屏幕显示技术,推动了医疗科技与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融合。
王晓飞获奖理由:王晓飞教授长期致力于眼生物力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系统性地开发了精准的全眼球生物力学仿真模型及先进的在体测量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深化了对青光眼、近视等重大眼科疾病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的认识,也有效推动了临床诊疗决策的精准化,并为眼科医疗器械与诊疗装备的创新设计和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其研究成果在科研转化与临床应用领域产生了突出影响,体现了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赵潺获奖理由: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赵潺教授带领的医工融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阻力感应式脉络膜上腔注射装置和经脉络膜视网膜下注射原理,开创了眼内微创介入治疗的全新范式,为眼科基因细胞治疗提供关键前置技术支撑;研发的外路推注式脉络膜上腔房水引流MIGS产品有望成为颠覆性的青光眼MIGS术式,实现青光眼引流术式3个“10”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