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干眼国际交流专题会在杭州举行。本次专题会聚焦“干眼的炎症诊疗”,十八位海内外知名干眼大咖出席,聚焦干眼的炎症机制、干眼的抗炎治疗等多个热点话题,深入探讨了干眼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实践,交流干眼诊疗领域最新进展。
会议伊始,担任大会主席的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陈蔚教授介绍了本次专题会的知名外籍专家——美国排名第一的眼科研究所,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的Victor Perez(维克多·佩雷兹)教授和Anat Galor(阿纳特·加洛)教授。
刘祖国教授表示,本次专题会将围绕“干眼与炎症”的相关热点问题深入剖析,结合基础研究在干眼炎症机制方面的实践成果,探索临床上干眼抗炎治疗的最新策略,期待与全场参会者共享这场学术盛宴。
眼表疾病与干眼的免疫学
美国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Victor Perez教授
Victor Perez教授以一位21岁的女性骨髓移植后干眼患者导入,介绍了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诱发眼表炎症的相关机制。临床数据显示,骨髓移植患者中,有60%到90%出现眼表症状,40%到76%的患者出现干眼症状。
Victor Perez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控制变量为受试小鼠接受的骨髓移植中是否包含T细胞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包含T细胞的一组小鼠并未出现干眼等眼部症状。而包含T细胞骨髓移植的一组小鼠出现了多种慢性免疫性疾病,包括角膜、结膜、睑板腺和泪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T细胞浸润和损伤,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固有免疫反应也被激活。
Victor Perez教授总结,炎症导致了干眼的发生和发展。当眼表出现炎症,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炎症介导因子和T细胞参与调节,引起代谢微环境的改变,甚至激活固有免疫。这个过程中,结膜、睑板腺等眼部附件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干眼。
MMP9是一种能够长期监测眼表疾病进展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由阳转阴可作为患者慢性炎症得到改善和控制的有效证据。T细胞抑制剂是目前最合适的炎症治疗药物,美国第一个控制干眼炎症的T细胞抑制剂是0.05%环孢素滴眼液,它能够促进泪液分泌增加,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安全性高。
从干燥综合征看炎症和神经状态的关系
美国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 Anat Galor教授
Anat Galor教授从干燥综合征看炎症和神经状态的关系展开演讲,点出神经是影响干燥综合征患者炎症表现的关键因素。Anat Galor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包含3514名干眼患者的研究,其中有50%是干燥综合征患者。研究结果表明,SSA抗体阴性的患者通常伴有眼部的光敏感性和烧灼痛,而SSA阳性的患者有角膜的着染。IGA和IGG较低的患者伴有疼痛,而IGA和IGG较高的患者则有泪液分泌的异常。
Anat Galor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炎症导致多种神经异常,这些异常都可能导致干眼,他们背后的机制是复杂的。临床诊疗时,应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如果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应进一步区分是NK还是NP介导的干燥综合征,针对性地采取神经相关治疗。因此,干燥综合征的诊断需要从神经机制出发,重新定义和归纳干燥综合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干眼炎症的分子新机制和干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陈蔚教授
陈蔚教授从“干眼炎症的传统发病机制”、“眼表促炎微环境形成的单细胞水平新机制”、“线粒体损伤在干眼炎症中的相关机制”、“炎症靶向治疗新方向”四个方面介绍了干眼炎症分子层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陈蔚教授提出,干眼发病中氧化应激作用启动炎症反应,眼表促炎免疫微环境形成,进而引发干眼炎症恶性循环,因此需要抗炎抗氧化的治疗策略,其中环孢素是最为常用的治疗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研究表明,环孢素不仅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增加黏蛋白分泌和杯状细胞密度等免疫抑制效应,还具有抑制结膜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过度增殖的抗纤维化作用,这可能会在炎症的长期控制中发挥功效。
干眼诊疗的中国实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晋秀明教授
结合近些年中国干眼诊疗的实践经验,晋秀明教授指出,中国干眼治疗的方案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目前,非药物治疗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关怀等多种手段并用,在临床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仍是传统的玻璃酸钠滴眼液,但是大部分患者使用效果不佳。0.05%环孢素滴眼液安全性高,起效快,早期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炎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临床数据表明,早期使用环孢素能够延缓干眼患者的疾病进展,稳定改善眼表预后。并且,越早期使用环孢素,患者受益越多。因此,环孢素有望代替玻璃酸钠成为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
环孢素的前世今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高华教授
高华教授从由他参与建立的国内第一个眼科博物馆引入,介绍了器官移植的起源和发展史。环孢素作为器官移植中最重要的免疫抑制剂,可大幅改善器官移植的生存率。在临床使用中, 研究者发现口服环孢素能够刺激泪液的分泌,由此,环孢素正式进入眼科医生的视野。此后,进一步研究证实,环孢素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泪液分泌,如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天然泪液分泌细胞,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直接促进泪液分泌,促进杯状细胞密度增加等。目前,环孢素的临床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观点认为环孢素作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重症患者,但最新的临床实践表明,低浓度环孢素滴眼液刺激性低、安全性高,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更加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的抗炎治疗。
【讨论环节】
担任主持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洋教授提出了多个讨论主题,邀请Victor Perez教授,Anat Galor教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段虎成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李锦阳教授、马慧香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琪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谷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晓丹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邵毅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田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华桃教授共11位眼科专家一同参与讨论。
围绕“干眼炎症管理的重要性和治疗时机”,专家们认为,干眼的抗炎治疗应不仅仅用于重症患者,早期即可使用环孢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同时,应优化技术手段,尽早识别炎症的存在。干眼炎症无论程度高低、是否有症状、能否准确识别,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对患者都是有益的。